官方微信
全国咨询热线:0755-82805168 简体中文 | ENGLISH

德纳党建

您的位置: 首页 > 德纳党建 > 德纳党建

【德纳党建】百年党史(79):中共党史上的100位人物篇(九)

更新时间:2021-06-23 15:35:49点击次数:1201次字号:T|T

中共党史上的100位人物

一个党的奇迹首先就是其成员的奇迹。

中国共产党100年风雨如磐的岁月中,多少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枪林弹雨中视死如归;殚精竭虑,为人民鞠躬尽瘁;奋斗不息,一身只为兴国安邦——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毛岸英  杨根思  杨连弟  黄继光  陈赓


        毛岸英  用生命守护信仰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1950年11月25日),男,汉族,本名远仁,字岸英,初名永福,湖南韶山人,中共党员,是毛泽东与其妻子杨开慧的长子,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安葬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2019年9月25日,毛岸英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回到祖国

        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抱病到机场迎接。据中央机关工作的老同志回忆,毛泽东的心情和身体一下子好了许多。父子在一起只吃了两天饭,毛泽东便要毛岸英到机关食堂吃大灶,并让他到当时著名的劳动模范吴满有家学种地,上“劳动大学”。

        毛岸英遵照毛泽东“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半个月后,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毛泽东参加了婚礼。

        1950年春,毛岸英跟随李克农访苏并当过翻译,此后又要求到基层。1950年夏,他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并决心“在这个工厂连续不断地做十年工作”。

赴朝参战

        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到志愿军司令部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1950年11月25日在美军空袭中牺牲。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不幸牺牲

        毛岸英在1950年11月25日上午因回指挥部取作战图被凝固汽油弹击中壮烈牺牲。

        毛泽东与江青皆对毛岸英疼爱有加。彭德怀等官员都不同意岸英赴朝鲜战斗,毛泽东回答“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阵亡后,彭德怀不敢报告毛泽东,只将此事电告周恩来。1951年1月2日第三次战役结束后,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等人向毛泽东报告毛岸英死亡的消息,毛泽东抽起香烟,沉思许久才说“打仗嘛总难免要有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这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牺牲的第六位亲人。


        杨根思   携炸药跃向敌群

        杨根思(1922年11月6日~1950年11月29日),原名羊庚玺,江苏省泰兴县杨货郎店(现泰兴市根思乡根思村)人,革命烈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在军旅生涯中,历任新四军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解放军副连长、连长等职。先后参加淮海战役等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擅长爆破,多次荣立战功,1950年11月29日在朝鲜战场阻击美军南逃任务战斗中牺牲,时年28岁。

        2009年9月14日,杨根思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主要成就

        杨根思参加新四军后历任华东第1纵队第1师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副连长、连长。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历次作战中,他英勇顽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荣立大功一次,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  他先后被评为“华东一级战斗英雄”,荣获“爆破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全国战斗英雄”称号。

        1950年11月29日,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南小高岭战斗中,杨根思与群敌同归于尽,用生命保住了小高岭阵地,为夺取第二次战役胜利立下卓越功勋。

        手榴弹建功

        1945年6月上旬,国民党军已占领新登、临安两城,并兵分三路向孝丰城进逼,新四军与国民党军兵力相差悬殊,新四军不断后撤,国民党军急于求成,以致分兵冒进,新四军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作战中,杨根思奋勇当先,用两枚手榴弹炸掉敌人重机枪扼守的哨口,为新四军开辟了进攻道路,被评选为团战斗模范,杨根思也第一次立了功,同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在攻打泰安天主堂的战斗中,杨根思的脸被子弹击中,血肉模糊,班长连眼睛一块儿给他包扎上,在班长的指挥下,蒙着眼睛的杨根思扔出去2颗手榴弹,精确命中目标,最终他用18颗手榴弹攻下了全城的制高点--天主堂。这场战斗后,杨根思首次获得"战斗英雄"的称号。

        俘敌一个排

        1947年1月,在齐村战斗中,国民党军守敌旅长李玉堂在被新四军包围5天的情况下,企图依附工事据守待缓,时任9班副班长的杨根思领受了团长下达爆破圆形大碉堡的任务。

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到大碉堡前,放好后正要拉弦,猛然听到碉堡里的敌人正吵嚷要投降,而领头军官不同意。杨根思当机立断,抱起炸药包跳入交通壕,飞起一脚踢开碉堡门,大喝一声:"缴枪不杀,谁敢顽抗,通通报销!"说着,就做出要拉弦的姿势,一看这阵势,碉堡内近一个排的敌人都乖乖地爬出来缴了枪,战后评功,杨根思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

        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到大碉堡前,放好后正要拉弦,猛然听到碉堡里的敌人正吵嚷要投降,而领头军官不同意。杨根思当机立断,抱起炸药包跳入交通壕,飞起一脚踢开碉堡门,大喝一声:"缴枪不杀,谁敢顽抗,通通报销!"说着,就做出要拉弦的姿势,一看这阵势,碉堡内近一个排的敌人都乖乖地爬出来缴了枪,战后评功,杨根思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


        杨连弟  打不烂的运输线

        杨连弟(1919~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1919年出生于天津市北仓镇。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1950年9月,他光荣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0年10月,杨连弟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铁道兵团第1师第1团第1连任副连长。9月,杨连弟当选为志愿军战斗英雄国庆观礼团代表归国观礼,并应邀列席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1952年5月15日,杨连弟在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光荣牺牲,时年33岁。

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人物事件

        1949年夏,铁道兵部队开往豫西,担负了修复陇海铁路8号桥的任务。这座桥是当时全国第一高桥,桥墩高达45米,上指蓝天,下临深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它几次被炸毁。为了保障进军大西北,需要尽快修复此桥,首要任务是上到高耸的桥墩上,把它们铲平后重新架梁。由于缺乏施工机械,如何爬上桥墩成了难题。团首长把全团同志拉到大桥下,动员大家想办法。杨连弟经仔细观察,发现每个桥墩上每隔三米就有一根修桥时留下的铁夹板,虽然只有几寸宽,却勉强能站一个人,便大胆提出一个方案:用一根带钩的杆子钩住铁夹板上的圆孔,人顺着杆子爬上去,然后把脚手杆绑在铁夹板上,以此方法搭成单面云梯。团领导批准后,杨连弟在全团注视下,手持长杆第一个攀登,冒着随时坠落的危险,经数小时奋战,终于登上桥墩。当时在陇海铁路上工作多年的桥梁专家不禁赞叹:"战士中真有能人啊!"

        1950年9月,他被部队选派到北京,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接见,并在天安门参加了国庆一周年观礼。作为一个旧社会受尽欺凌的穷苦工人出身的战士,杨连弟当时无比激动,决心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奋斗,并向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1950年11月,杨连弟随铁道兵入朝参战。在抢修沸流江大桥的战斗中,他根据敌机轰炸的规律,大胆提出利用敌人轰炸间隙白天施工的建议,大大加快了抢修进度。此经验在铁道兵各部队得到推广。1951年3月,杨连弟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1年7月,杨连弟被提拔为副排长,不久随部队来到清川江大桥。当时,恰逢朝鲜北部发生特大洪水。为修复江心桥墩,杨连弟提出搭钢轨浮桥,并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1951年9月,杨连弟被选为志愿军国庆观礼代表团代表回到北京,并出席了全国铁路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此后,他又随志愿军代表团在华北各地巡回报告英雄事迹。回到朝鲜前线后,杨连弟升为副连长。1952年5月15日,他在清川江大桥下,被一颗突然爆炸的定时炸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年仅33岁。随后,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杨连弟"一级英雄"称号,并追记特等功,命名他生前所在连队为"杨连弟连"。他还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杨连弟桥

        杨连弟桥位于陕县观音堂镇和硖石乡之间,桥高48米,长172.5米,是陇海铁路线上最高的桥梁,也是陇海铁路贯通东西的关键工程。1921年由法、英、比利时三国工程师共同设计,用了4年时间建成。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将桥炸毁,只剩下5个桥墩。1949年,为解放大西北,铁道兵奉命抢修,由于技术落后,只得靠人力在半空中作业,而且随时都可能粉身碎骨。当地农民说"八号顶,八号顶,失手掉成饼;八号端,八号端,上桥如上天。"铁道兵某支队战士杨连弟以大无畏精神创造了单面云梯,带头攀上了40多米高的桥墩,为大桥修复争取了时间。为此,杨连弟荣获"登高英雄"称号。1953年5月,在抢修清川江大桥时光荣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称号,命名他所在连队为"杨连弟连"。他同时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获金星奖章有一级国旗勋章。我国铁道部将八号桥命名为"杨连弟桥",并在该桥西北侧建立了杨连弟纪念碑。碑高14.5米,碑身上窄下宽,正面为梯形,碑面上铭刻"杨连弟烈士纪念碑"几个红色大字。其纪念碑在杨连弟公园。


        黄继光   抗美援朝英雄

        黄继光(1931年2月24日~1952年10月20日),生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通讯员 。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牺牲,年仅21岁。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 ;所在部队党委追授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了黄继光纪念馆,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郭沫若为之题词。1982年纪念黄继光英勇牺牲30周年时,邓小平为黄继光纪念馆的黄继光塑像座下的山岩石墙上题字:"特级英雄黄继光"。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英雄事迹

        1952年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第2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必须在天亮前占领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联合国军设在山顶上的集团火力点,压制住志愿军反击部队不能前进。营参谋长命令第6连组织爆破组炸掉它。第6连向敌军发起五次冲锋,未能摧毁敌军火力点,而且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去。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关键时刻,站在营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把任务交给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气,保证完成任务"。黄继光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营参谋长转过身,沉思片刻,面对黄继光坚定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我任命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参谋长当即任命黄继光为6班班长。黄继光接受任务后,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士向敌军的火力点爬去。他们在照明弹的亮光下巧妙地前进,当离敌军火力点只有三四十米时,一名战士牺牲,另一名战士负重伤。黄继光的左臂被打穿,血流如柱,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军火力点前进。在距敌军火力点八九米的时候,他举起右手将手雷接连投向敌军,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志愿军反击部队的冲锋受到阻止。这时,黄继光再次负伤倒下。天就要亮了,这时黄继光身边已无弹药,身体又多处受伤,他顽强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刹时,敌军正在喷吐的火舌熄灭,正在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高喊着"冲啊!为黄继光报仇!"踏着黄继光爬行过的道路,很快占领了阵地,全歼守军两个营。

        人物荣誉

        为表彰黄继光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伟大精神,1953年4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第15军委员会在追认他为"模范团员"的同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的名字和光荣事迹镌刻在上甘岭背后五圣山上,英雄的壮举与巍然屹立的五圣山永世长存。他的家乡中江县石马乡改名为继光乡。

        战后,所在部队党委根据他生前申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了"黄继光纪念馆",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郭沫若为之题词。1982年纪念黄继光英勇牺牲30周年时,邓小平为"黄继光纪念馆"的黄继光塑像基座题字:"特级英雄黄继光。"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黄继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人物"。

        2018年9月,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印制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林俊德、张超10位挂像英模画像,并下发至全军连级以上单位。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陈赓   我党隐蔽战线的重要奠基人

        陈赓,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原名陈庶康,字传瑾。生于湖南湘乡二都柳树铺。1916年入湘军当兵。因为不满军阀混战,1921年脱离湘军,在长沙半工半读,参加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爱国活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后留校任连长、副队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杨(希闵)刘(震寰)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是黄埔军校青年军人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6年秋前往苏联,在红军中学习保卫工作和爆破技术。1927年2月回国,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8军任特务营营长。4月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7月下旬随周恩来赴江西,参加了南昌起义,在总指挥部担任保卫工作。起义军南下广东途中,调第20军任营长。在会昌战斗中负重伤,经香港转到上海就医。1928年起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中共中央特科工作,选派中共党员潜入国民党中央机要部门和警宪、特务机关,多次获取重要情报,为中共中央及时研讨对策、保卫中共组织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陈赓受命参加中央特科并担任情报科长。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国统区,在谍海密战波诡云谲的上海滩,陈赓怀着对党的赤胆忠心,深入龙潭虎穴,历经生死劫难,在隐蔽战线屡建奇功,忠实履行了保卫党组织特别是中央机关安全的神圣使命,彰显了一名共产党人忠诚无畏、大智大勇的英雄本色。这段隐蔽斗争的传奇经历,为陈赓大将波澜壮阔、辉煌精彩的非凡人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很快,周恩来、陈赓为情报战线制定了“打进去、拉出来”的六字方针。“打进去”,就是打入敌人内部,获取核心机密;“拉出来”,就是将国民党特务机关以及租界巡捕房里能够利用的人士争取过来,为我所用。在陈赓的领导下,情报科“打进去”和“拉出来”双管齐下,使中央特科的情报工作得到很大发展。

        1931年9月,陈赓告别了上海滩没有硝烟的隐蔽战线,投身到与敌人浴血奋战、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中,在戎马倥偬中成长为威震天下的一代名将和著名军事家,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国防军队建设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卓越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滇南战役,千里追歼残敌,解放云南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9月参与指挥边界战役,使越南取得抗法战争以来首次重大胜利,打通中越边境交通线,巩固并扩大了越北根据地。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3月16日因长期劳累突发心脏病,在上海逝世。

(编辑:Admin)

德纳党建

Party building

党建分类一

党建分类二

精彩阅读

更多+

广东德纳律师事务所

0755-82805168

0755-82805168

denasws@gddena.com

总部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国际创新中心(汇德大厦)31层;德纳福田: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金田路金中环商务大厦42楼

粤ICP备2021052132号  网站地图

Top